"It's just not necessary to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to get extraordinary results." -Warren E. Buffett 巴菲特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The Gamekeepers - 看守人與老虎 美國與台灣的例子

我已經將網誌轉移到
Lins Value Blog  這篇一樣討論到我的看法並以最近台灣和美國的時事舉例.

裡面還是依然會討論到我對社會的看法, 還另外有經濟還有美股.
會將一些值得分享的國外文章翻譯成中文.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媒體又再度的把台灣臉丟到國際上去...WSJ

今天打開美國的華爾街日報, 馬上就看到一句的標題
"Reverberations in Taiwan After Thatcher Queen Screw Up"

真的是...裡面作者大幅舉出台灣媒體的醜態.
舉出
1) 因為無拘束的媒體,及被蘋果化的娛樂型態讓現在媒體總是報導趣聞或食物新聞(好聽點是這樣).
2) 但也常常直接從網路上抓去並無證實所謂的資訊. 只要有娛樂或能吸引版面效果的全都直接送給大眾.
3) 所以華爾街日報就報導, 某個電視台這次將伊麗莎白女王的照片當作是最近剛去世的Margaret Thatcher. 而當這新聞台馬上播放所稱的"正確版本時",直接以最近的"鐵娘子"的電影來呈現給觀眾. 他們的理由是, 觀眾比較認得電影裡的演員所扮演的Thatcher勝過去世的Thatcher本人.

華爾街也引述一個部落客的文章, 直接說道: " I want to ask the decision makers of the Taiwan media companies, have you any sense of decency?"
此篇的連結在此
而清大教授彭明輝也寫道一篇文章, 連結在此.

引述: 我看完該文,寫下以下感言:我一直很想問台灣媒體的決策者:Have you any sense of decency台灣媒體業者之墮落,決不是「我們要賺錢、我們要謀生」所能開脫的。This is a grave sin

這又回到我先前寫的一篇文章, 媒體要對國家負責.
媒體影響人民, 人民成就國家.
媒體若給人民帶來的總是負面的影響, 那國家也很難撐下去.

Wall Street Journal更提起, 我們媒體曾經在2007天才的直接報導MLB美國職棒投手Roger Clemens決定要去紐約洋基隊. 但重點是根本就沒這回事, 一切都只是美國電信AT&T 一個廣告裡面做出來的玩笑而已, 卻被台灣媒體當真然後直接報導.

我們有幾回看到台灣的新聞在黃金時段報導許多娛樂性的, 且只是單純從Youtube上面擷取的片斷? 香港有幾位學生再來到台灣唸書之後受不了媒體這種行徑然後拍攝了個"腳尾米"的Youtube影片來證實台灣媒體實在是需要點改進.

許多外國的朋友也因為台灣越來越狹隘而對這國家感到失望.
人家國外會將娛樂性的新聞另外開成一個節目,我們台灣卻將他跟新聞綁在一起.
少了國際觀, 永遠都只會被關在一座小島. 只有貿易出口是沒有用的, 思想也要看到百里外才會有競爭力.

台灣的媒體高層, 若你們還為你們後代著想, 就請好好的做個企業內部改革.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講, 若好好的行銷那這改進的形象有可能可以讓你們的市佔率增加應過其他落後且還在報導沒營養的節目的競爭對手. 人民是有眼睛有頭腦的, 可以分辨何謂好何謂壞.

宗教可以給人們灌輸道德觀與罪惡感. 氾濫且無管制的媒體只會將人民的團結給搞垮.
愛國心會被一點一滴摧殘. 別說不可能, 我相信I am not alone.

當然台灣現在會變成這樣絕對不單單只是媒體責任而已...
不過若媒體都能散撥像這個影片一樣好的種子,我們台灣以後絕對會比現在還要好.
影片分享(連結)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年輕人是草莓族? 先看看自己吧!

最近唸了一本書, 教導我們人生要多反向思考.
你, 不會因為是從哈佛或麥肯錫出來的而對.
巴菲特跟比爾蓋茲也說過, 有些人由於他們的名氣, 認為他們應該什麼都懂.
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巴菲特懂得評估企業的價值,比爾蓋茲懂電腦軟硬體. 他們專精, 但他們不是什麼都懂.

可是這世界上很多人, 卻會因為他們的地位或名分而感到自滿, 覺得身邊的人都該聽從他的. 原因是: 我做過這個, 唸過那個, 所以你們該聽我的.

有這種自我中心的人作為領導通常會使一個好的企業垮下來, 更不用說是國家.
美國曾經有個電視廣播臺 (三個英文字母的), 他的CEO由於是那個時代少數幾家獨占市場的電視台的其中一家的CEO, 感到十分自滿. 任何負面及批評的話都聽不進去, 所以導致這家電台後來出了嚴重的問題及落後競爭者.

那台灣這家企業呢?
"我就是招募不到好人才." 你聽到有人這麼說嗎?
有時候有人會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如從前" 或 "現在的年輕人能力不足, 吃不了苦, 沒有一技之長, 等等的"
就此打住吧.
停止怪罪年輕人或環境. 檢視你自己和你的組織. 這才是問題所在, 也是你可以著手解決問題的地方.

如果人可以從別的地方爭取到更好的條件, 他們當然會往那邊去. 哪怕是千里外的美國或德國.
應該檢討自己的這個叫台灣的企業是否有哪裡做的不夠好. 不但培育不出好的人才且人才嚴重外流.
現在的年輕族群的確是慢慢失去國際間的競爭力, 但錯再前面種樹的人沒好好栽培, 現代的人才沒有好的蔭可以乘涼.
現在來不來得及沒人知道. But better late than never.
黑貓白貓都一樣, 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人民也不應該有強烈的意識形態. 不管是藍是綠, 我們要鼓勵的是位國家著想而不是近作無意義的拼鬥的領導人.
只要人品沒問題, 理念正確, 願意為國家犧牲許多名利的利益的人, 不管是圓是扁還是黑的我們都應該大力支持他.

分享) 香港人如此看台灣

我覺得這跟哪國人看台灣沒有很大的關係. 重點是他說的一點也沒錯,

轉貼於: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28/34915882/



Q:對台灣有何看法?
A:我來台灣20年了。剛來時,覺得人民水準非常高,很愛看書,講話都經過思考,在東南亞是很好的,但城市發展不好。後來都市計劃來了,人民水準反而退步,只看到錢。
像我跟女友親戚吃飯,大家都在比住哪,孩子比用什麼手機,一個拿著最新的蝴蝶機就說:「每次拿出手機,感覺好優越!」父母整天忙賺錢,沒時間關心小孩,就用物質填補親情,有錢了,心靈卻變空乏。硬體也毫無進步,整個城市很老舊。
台灣所謂造鎮、都市發展,都是這邊蓋一點,那邊蓋一點,欠缺長遠整體規劃。像淡水、三峽或林口,都是政府騰空土地給財團蓋,財團賺暴利好幾倍,為什麼不是政府蓋,把百姓福利放第一位?非常不負責任。
建商蓋房子就是要牟利,最後房子都變成炒作的商品,不是住的。所以房子愈變愈小,還有用來幫小孩買學籍的。所以有人可以買好幾間,沒錢的則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像華光社區,政府要規劃成台灣六本木,但也只是將土地騰空給財團。

高官貪污工程A錢

香港政府發展一個地方,做法跟台灣不同,會蓋很多公屋,讓沒能力買房的人用租的。我家以前在香港是違建,也面臨政府逼遷,我媽當時精神狀況不好,不願搬,但政府已在附近蓋公屋,很便宜租給我們,再補償一點錢,最後我們就搬了。
Q:香港居住面臨什麼問題?
A:香港政府雖已關注弱勢居住問題,但太多大陸人偷渡,政府安置他們,公屋都由他們享用,當地香港人都排不到。至於中間階層因收入較高,不夠資格申請公屋,想買住屋,又因建商為了賺錢,只蓋豪宅,他們付不起頭期款,只能去租貴的房子。香港人在繳稅,居住、社會福利跟醫療等資源卻被大陸人搶光,很慘。
每個國家問題不同,反觀台灣這些年來,貪污舞弊把寶島耗光了。像國宅蓋得很破爛;每年都在鋪馬路,這就像用次等布料做衣服,做一百次也做不好。都什麼時代了,五楊高速公路還蓋得這麼差,蓋這麼久。很多工程像核四沒有時間表,不斷追加預算,成了A錢手法。台北車站地下街也因規劃不好,爛好久。到底多少大企業在挖台灣政府的錢?否則怎會有私人經營的電廠用高價賣電給國營電廠這種事發生?
台灣政府只會畫大餅,媒體配合議題炒作,像有房產名嘴在新成立的財經台,幫建商賣房子,建案在哪,他就說哪好。今年桃園航空城,前年新店汽車城,台灣哪需要這麼多城?根本炒不起來。我朋友就是跟著建案走,在新莊副都心買房子,結果被套牢。
台灣貪污已不輸大陸,政府也沒真正打擊到貪污。高官貪污,富豪掏空企業,債留台灣,跑了就跑了,他的小孩在台灣還能說,不關我的事,每次進出高級飯店,都是兩台大車,一台自己坐,一台保鑣坐,大家也相信他說的。林益世案拖這麼久,他父親都過世了,還沒有結果。台灣人得過且過,反正火沒燒到自己都沒事。當整個國家靠壞手段賺錢,當然看錢很重。這麼好的地方愈發展愈壞,我很惋惜。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今周刊) 停建核四 電價其實每年只漲一%


此篇為今周刊轉载. 請去 (連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content.aspx?a=W20130305169&p=1)




電價謊言》「電價漲四成」只是數字騙局
  • 撰文 / 
  • 陳彥廷
  • 出處 / 
  • 今周刊846期
  •  
  • 2013/3/6

分享: Facebook Purk twitter
  • 停建核四 電價其實每年只漲一%
    停建核四 電價其實每年只漲一%
    行政院在二月二十五日宣布核四將公投後,台電官員提到,核四不商轉電價會漲四成。漲四成幾乎成為廢核緊箍咒,然而真相並非如此。

    沒有核四,電價究竟漲多少?今年一月九日,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引用台電資料,第一次拋出「核四不商轉,電價漲四成」訊息。消息一出,引起民間團體一片撻伐。他們問:只占台灣發電總量六%的核四,何來有影響四成電價的能力?

    面對外界質疑,以及陳藹玲「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要求公開資訊呼籲,台電終於對外說明計算邏輯。這一說,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漲四成並不是單單停建核四而已,而是核一、核二、核三也都除役,完全用天然氣來取代所有核能發電後的漲幅。

    在台電一連串對於電價漲幅發言,他們沒有正面回應民眾最關心的「停建核四,電價漲多少?」疑慮;而是偷渡「核一、核二、核三都除役,核四不商轉」前提,在核四公投敏感時機上,誤導外界以為這是一個攸關「電價漲四成」的投票選擇。

    在核能議題上,台電一向是站在資訊絕對優勢的一方,身為國營事業,長久以來卻都是用有利的資料,以最貼近自己立場的角度發言,把自己放到了國民的對立面,以至於站在被動方的反核團體,只能見招拆招,拿國外數據及經驗來凸顯台電的謬誤。

    停建核四電價將高漲?

    究竟核能與電價之間真相如何?以目前台電公布的電價漲幅計算公式來看,至少存在以下四點爭議,有待台電進一步解釋。
  • 按照台電公布的計算公式邏輯,單看核四停建影響,電價漲幅為一三%,遠低於外界被誤導認知的四成。

    而台電也刻意不提電價可分階段調漲,並不是非得一次漲足。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趙家緯就質疑台電:「他們非常糟糕的是,拿一個漲幾成的總數來嚇人,卻不說漲價的方式,可以採平均每年微幅調漲。」照台電既定規畫,從現在到二○二五年,若只考慮停建核四的效應,將調漲一三%。若分年調漲,平均每年的漲幅僅僅只有一%。

    台電表示,廢核後電價會漲四成。然而,核能占總發電量比率高達三○%的日本,即使五十四座反應爐關到只剩兩座,至今電價只漲一七%。而台灣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比率約一六.七%,為何會有四成漲幅?令外界大感不解。

    在台電「電價漲四成」算法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假設:因為核電成本低,天然氣成本高,兩者間的成本差距很大。所以若停建核四,勢必增加火力發電比率,會使得電價非上漲不可。

    核能發電成本非常低廉?

    關於核能發電成本,台電不斷對外強調,核能發電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目前核一、二、三發電成本約在每度電○.六九元。然而,○.六九元這個數字拿到國際上比較,都顯得超乎異常地低。無怪乎,民間團體質疑,台電刻意低估核電成本。
  •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研究,儘管各國數字有差異,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核能發電成本會低於每度電一元(均以新台幣表示)。即使相對便宜的韓國與中國,每度電也都在一.五元以上,比台電貴逾一倍。以台灣所有核能技術都由國外進口而言,光核二廠六顆螺栓就須付出上億元,怎麼可能創下全球最便宜的核能發電成本?

    為何台灣核能發電成本遠低於國際水準?根據台電自己的解釋,○.六九元是因建造成本都已在前十五年攤提完畢,只計算燃料費、維護費與後端成本。換言之,台電刻意用扣除核電建廠成本的數字與天然氣比較,才讓兩者差距擴大。若回歸國際慣用的均化成本,電價漲四成的幅度只會再縮小。

    其實,即使核四以二元發電成本估算,也有低估嫌疑。因台電向來都嚴重低估核電廠的除役與核廢料處理等後端成本。台電將核四廠未來後端成本以每度電提撥○.一七元預估。依此計算,核四年發一九三億度電,四十年累積共一三一二億元後端成本。

    然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所撰寫的〈新台幣焚化爐-核四如何燒掉你的荷包及未來?〉報告中提到,若比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所提及荷蘭的Dodewaard核電廠,以核四廠的規模可能要花到一八六○億元的除役成本,這還不包括天文數字的土地恢復成本。

    而比照英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委員會估計的高階核廢料處理成本標準,核四廠將付出高達一一○○億元的高階核廢料處理成本。而依照國內既有的低階核廢料處置成本標準,處理核四廠的低階核廢料將花費一三二億元。
  • 因此依據國際經驗來看,核四廠所有後端成本將達三○九二億元,竟然較台電自己所估計的結果高出一.四倍!

    參照國際標準所得出的核四後端成本,與台電的數字比較之後,依比例計算出每度電將提撥○.四元進入後端基金,而核四廠的發電成本將是每度電二.二三元,較台電的預估高出一成以上。

    過去,核電在民眾認知中,是便宜的發電方式,但此優勢正隨核安疑慮而不斷改變。以核四廠為例,為彌補過去工程弊端,並強化過去不足的諸種安全防護設備,不斷追加預算,目前預估至少須花費三三○○億元,甚至有可能再超過數百、上千億元。

    根據德國環保部顧問麥克.施耐德(M. Schneider) 接受採訪時提到,福島核災後,核電廠安全標準提高,更墊高核電廠建造成本。也因此,全球投入核能發電資金逐年縮減,已遠低於不斷攀升的再生能源。

    改以天然氣發電成本高昂?

    另一個攸關電價漲四成假設,就是用二五年時天然氣的發電成本將為每度電五.七元。如同核電成本與國際標準落差很大一樣,台電的天然氣發電成本的數字也令外界相當疑惑。目前,台電天然氣的發電成本每度電約二.七五元。而日本是國際間天然氣發電成本最高的國家,發電成本每度電三.一五元,而台電公式假設值居然反以比日本貴八成計算。也因此,引發外界又抨擊「台電刻意高估天然氣成本」。
  • 台電對此解釋,因為天然氣廠需要花十年建造才能運作,五.七元是以建造成本加上預估天然氣價格漲幅所計算出來。但在台電假設中,天然氣的價格會越來越貴,而核能卻永遠不會漲價。美國能源資訊署的預估則完全與台電背道而馳。根據研究,到了一六年,包括傳統燃煤、天然氣、風力、地熱、生質能等發電方式,都會比核電便宜。

    即使核四續建 未來電價仍會漲

    依據台電在一二年所提出的研究〈燃料成本變動對台電公司之影響評估及因應對策研擬完成報告〉當中,估算未來電價大幅上漲的可能趨勢。長期以來,電價因刻意遭壓低、扭曲,台電評估,自一○年起到二五年,核一、二、三按計畫除役,若核四商轉,每度電成本極可能累計上漲超過七成,還比先前公布的四成多出許多。若分十五年漲價,每年漲幅是三.六%。而加上核四不商轉的因素(十五年共漲一四%),則平均每年漲四.二%,差別根本不到一%。因此,台電不該把電價調漲全歸因到核四停建上!

    數字是一門科學,然而電價計算公式背後的假設,卻猶如魔術般變幻莫測,令人難以看清箇中手法。在核四即將訴諸公投時,台電應該將它計算的方法、邏輯透明公開,接受外界的檢驗,才能讓民眾投票選擇時,有公正客觀的判斷基礎。

    台電對電價漲幅說詞反覆
  • 1月9日
    拋出「廢核四,漲四成電價」說法。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引用台電資料說:如果核四貿然關閉或停建,電價可能暴增四成。

    1月10日
    漲四成是假設核四不商轉,而且核一、二、三都屆齡除役的結果。

    經濟部前部長施顏祥說明,漲4成不是只計算核四停建,還包括核一、核二、核三都除役,全部用天然氣取代算出來。

    1月18日
    台電公布「電價漲四成」計算公式。
    台電說明將核電廠的發電量全部用天然氣取代。計算公式中核電每度電發電成本為0.69元,天然氣為5.7元。

    1月9日
    媒體依據台電所給資訊,計算出核四不商轉漲13%,並獲台電承認。

    1月28日
    台電指出若核四廠不商轉,恐產生限電危機。

    疑問
  • 核四只占總發電量6%,為何能影響4成電價?

    疑問
    核能比率高達30%的日本,即使54座反應爐關到只剩2座,至今電價只漲17%;台灣核能比率約16.7%,為何會漲40%?

    不會漲4成,電價其實只會每年漲1%
    台電之「沒核能,電價漲4成」誤導算法解析

    前提假設
    1. 模擬「核一、核二、核三除役,核四不商轉,核能發電量全部用天然氣取代」情境
    2. 假設核一、核二與核三的發電成本為每度電0.69元,核四2元,天然氣5.7元。

    計算方式
    用天然氣取代核一~核三多出來的成本
    (天然氣1度 5.7元 - 核一、二、三1度 0.69元)×400億度電(三個電廠年發電總量)=2,004億元

    用天然氣取代核四多出來的成本
    (天然氣1度5.7元-核四1度2元)×193億度電(核四年發電總量)=714億元
  • 多出來的總成本攤到台灣每年總用電量的單位成本
    (2004億元+714億元)/年用電需求量2000億度電=1.36元/每度

    台電告訴我們的是:
    每度電多增加1.36元,是目前每度電2.79元的4成。

    台電沒說的是:
    若單看停建核四的影響,至2025年每年電價漲幅為1%

    714億元 / 2000億度電=0.36元
    (漲幅為目前每度電2.79元的13%)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All About Incentive 誘因

一個國家要好全看年輕的一代
可是以我們台灣現今的社會來看, 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的薪水的問題可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未來.

請聽我說個故事
我小時候台灣唸的是私立學校, 從小到出國以前唸書就不是爸媽教育我的首要目標.
我很幸運的後來出了國然後考上了美國前幾大的學校, 一直以來沒有養好唸書習慣的我等進了大學以後看到學校沒有任何給學生的壓力, 我可以整個學期幾乎不去上課, 或不用怎麼唸書只要拿很低的分數就可以輕鬆畢業. 相較跟台灣比起來, 美國要能輕鬆畢業實在是簡單多了. 可是身邊的朋友們各個認真唸書, 積極的參與任何可以積極拓展自我領域的機會, 且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良性競爭的氣氛遍佈整個校園. 也許是因為我人在一所好的學校, 但是我相信絕對不只這樣.

這些年輕的學生之所以可以自動自發奮發圖強除了良性競爭以外,最重要的是還有好的誘因.
對於他們來說, 高中的時候積極參與競賽得到的是好的大學, 而好的大學可以給他們好的環境跟機會. 這些機會在美國有可能是讓他們往後的人生更受人尊重, 且更有可能進到好的公司領一份較高的薪水. 不只美國,有許多國家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機會. NBA的存在會讓更多人願意奉獻並專注人生在籃球上. 好的公司會讓人們在無人推動的情況下努力學習以利往後能夠過更好的生活. 一個年輕世代的方向與動力,看的完全就是環境給他們的Incentive(誘因).

我們可以依此來看看台灣有哪邊需要檢討的.
首先, 好的大公司外流出走, 優良企業的數量減少導致就業機會下滑. 那上進心強且努力的大學生出社會以後的機會變少, 會導致的問題可不只有頂尖人才就業率下滑而已.
當比這些新鮮人更年輕的一代感覺到"教育"所給你帶來的機會不多, 而上大學後努力得到的不就是現在新聞所報導的那些慘象, 那一個國家的水準會被降低的.

當台灣媒體所呈現出來的是研究生就業的慘象, 卻一直播放演藝界的光鮮亮麗還有名聲金錢跟人們的崇拜. 會有過多的年輕人從小棄學就投奔模特兒或娛樂業. 本人對這些產業沒有成見, 這絕對是社會的一部份, 但是一個國家過度的鼓勵年輕人從事娛樂業而唱哀教育的時候, 這是非常unproductive的現象. 不重視教育的國家必敗壞.

更重要的是, 一個在大家"認知上" 環境不好的國家, 是會流失掉好的人才的.
我從小許多十分優秀且有競爭力的好朋友原本打算畢業後要回台灣, 但環境走了下坡,有使一些人改變想法打算留在國外.
Charlie Munger 說過, 一個國家最悲哀的就是好的和優秀的人離開. 這句話也適用於政府, 若好的政治家因為整體風氣敗壞都離開了, 那我們國家也就更難進步. 

一個較無向上動力(upward mobility)的國家會造就很多問題. 
政府不開放人才進來, 那得到的就是更封閉的思想.
政府不開放台商回流, 那得到不只是失去經濟跟稅收,還有人們努力向上的機會跟機會.
政府在不改進, 優秀的人會慢慢離開.
當人民"口袋變窮"且"水準跟思想也變窮"的時候, 我們現今所看到新聞媒體每天報導的社會亂象的嚴重性可能就不只這樣而已.